欢迎光临中国莲藕网!
注册 登录

【脱贫故事】种植、养殖 耕耘在这“方圆之间”

   日期:2025-05-06     浏览:208    
核心提示:12月下旬,湖南省醴陵市左权镇清安铺村贫困户张祖德家门口,七八十根刚砍下来已经剐了皮的杉树整齐摆放着,不远处的田地里还可以看到新搭起来的架子。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,张祖德家要赶在年底前把这几亩地的架子全部搭好,很快,就要开始播种丝瓜了。 张祖德的母亲张利仁三十多岁时丧夫守寡,深受打击的她自此精神有些恍惚失常。后来,张祖德的哥哥去了云南务工,年轻的张祖德一边工作,还要一边照看母亲:

12月下旬,湖南省醴陵市左权镇清安铺村贫困户张祖德家门口,七八十根刚砍下来已经剐了皮的杉树整齐摆放着,不远处的田地里还可以看到新搭起来的架子。同行的村干部告诉我们,张祖德家要赶在年底前把这几亩地的架子全部搭好,很快,就要开始播种丝瓜了。

 

张祖德的母亲张利仁三十多岁时丧夫守寡,深受打击的她自此精神有些恍惚失常。后来,张祖德的哥哥去了云南务工,年轻的张祖德一边工作,还要一边照看母亲:“不敢让她一个人在家,在外做事搞不了几天就要回家看看,我记得我最远也只到过株洲。”由于要砍些竹子来搭种丝瓜的架子,张祖德背着砍刀便匆匆上山了。张祖德的妻子柳海林打趣着告诉我们,走过离他家几百米的那片水塘,就是株洲。他们从未料想过,这方圆几百米,会是之后张祖德全部的生活轨迹;这方圆几百米,便是张祖德和柳海林发展种养殖的辛勤耕耘之地。

 

那时,张祖德跟着附近的村民在镇内做砌匠维持生计。经人介绍,张祖德和柳海林结了婚,家里养了一两只猪、一头羊、一些鸡鸭,还种了地,两人勤勤恳恳。很快,儿子张晋翼出生了,日子过得平淡幸福。而外出务工的张祖德哥哥举家迁移,定居云南,从此杳无音讯。

 

2001年,张祖德所在的组要修建道路,他跟着乡亲一块帮忙拓宽路基,道路突然塌陷,运土的车辆倾斜,正好站在车顶的张祖德跟着泥土一块掉在了地上,还没等他反应过来,失控车辆就向下滑落……“这一压可就压坏了,车轮压到了肾脏出了血,压碎了4块肋骨,在医院住院花了快3万块钱,回到家还在床上躺了大半年。当时儿子才一丁点大,娘也需要人照顾,家里只有我一个人撑着……”谈及这场事故,坚韧的柳海林眼中不禁泛起了泪花。

 

事故后,肾脏受伤的张祖德只要过长时间劳作就会气喘吁吁、全身出汗,连走得久了走都会腰疼。

 

“别人总觉得出去打工才算得上是挣钱,我不这样认为,可一直小打小闹也不会大收获,以前还有儿子要管,现在儿子也不在身边了,我就想着能不能把别人眼中的副业当成主业搞。”2009年,儿子张晋翼考上大学,妻子柳海林决定扩大种养规模,既是借钱又是赊账的养了七八头猪,搞起了母猪养殖,还流转了几亩土地,种起了蔬菜。只要在家时,张祖德总是全力支持妻子。除此之外,踏实肯干的张祖德还坚持在镇山打零工,最多的一年能有230多个工,做少也有170多个工。每次,大家劝他不要太劳累要多休息时,他总是说:“做砌匠不是体力活嘞,是技术活。”

 

2014年,儿子张晋翼才从衡阳师范学院毕业半年,刚上大学时向银行借的2万元贷款也还没还清;母亲年纪越来越大,除了精神方面,身体也越来越不好,每年的医药费也要花费不少;而刚开始发展的种养殖业,由于前期负债,再加上市场价格波动和技术等原因,资金一直没有回笼,全家生活十分拮据。经过村级民主评议,张祖德一家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。镇、村积极帮扶,为张祖德家制定了产业帮扶和医疗救助的帮扶措施。

 

2015年时,儿子张晋翼工作稳定,单靠自己一人就还清了贷款;张祖德和柳海林继续扩大规模,种植水稻15亩、丝瓜4亩,为了解决技术问题,帮扶干部还多次请镇农技部门工作人员上户进行专业指导,种植的水稻、丝瓜等当年就迎来了大丰收。为了更好发展养殖,张祖德还筹资新建了一间猪舍。说到养殖,柳海林滔滔不绝:“猪崽要数正月的时候卖的价格最好,可以卖到600多块一只。一年下来,差不多能有十多窝,每窝十来只,平均每只能卖到三四百块。”年底,尝到发展甜头的他们又新买了两三只母猪。当年,张祖德一家成功实现脱贫。

 

2016年,镇村继续加大对已脱贫的张祖德一家的产业帮扶力度,多次推荐柳海林参加种养殖技术培训,这年,张祖德决定一心一意和妻子柳海林一块在家发展种养殖业,很快,他家的羊养殖到了二十几只,鸡发展到二、三百只。11月份,在一次放羊的过程中,羊受到惊吓猛地撞向柳海林,来不及躲闪的她当场摔倒在地,经检查,她的右膝脱臼、髌骨开裂、韧带拉伤,在床上躺了好几个月。而张祖德身体不好不便放羊,他们只好决定忍痛把羊卖出去,幸好羊的销路很好,很快就只剩下了一只。

 

今年7月份,在帮扶干部村会计柳跃鹏的帮助下,张祖德一家申请到了政府贴息的3万元小额信贷,他新买了3只母猪,加上原本的11只母猪,现在,张祖德家喂养了母猪14只,鸡70多只,土鸭、洋鸭、鹅共计60多只;种植了十五六亩水稻,都是单季稻,产量有2万多斤,另外还种了5亩丝瓜、2亩多蔬菜。

 

田间,有两三个人拿着锄头上下翻飞。柳海林指着忙碌的人影颇为“自豪”地说道:“大家心里都较着劲,想着不能比不上我这个‘瘸子’,他们现在也是准备要种丝瓜,还是我带动了他们,他们以前都不种的哈哈哈。”摔伤后,乐观积极的柳海林还常自称为“瘸子”。柳跃鹏跟着打笑到:“养殖方面她也是个‘集大成者’,这附近人家家里,只要你能找见的家禽,她家都养了。”

 

在柳海林热情的带领下,我们走进屋后由老房子改造成的猪圈“参观”。一进老房子能看到三个房门,我跟着柳海林“参观”完两个猪圈,只觉得猪的长势非常喜人,心里由衷地为她高兴。右边的房门隐隐能看见一丝光亮,没等柳海林带路,我好奇地走进房间,村会计边喊柳海林找灯的开关边拉开盖着灯光的一层“布”,笑着向我介绍道:“这是她自制的取暖箱,为了养好猪,他们自己想的法子是一个接着一个。”“箱子”是由砖块和木头搭起来的,布和塑料薄膜覆盖在顶上和四周,最普通的钨丝灯泡通着电兀自亮着,“取暖箱”制作虽然简陋,却是十分实用。猪仔在里面来回攒动,像是在分享着最暖和的住处。拉开屋内的灯,柳海林走了进来:“这是新买的3只猪之一,我们运气好,买过来的时候就配上了种,没多久就下了一窝崽,后来又下了一窝,生了十八九只猪仔,现在活下来15只。”说话间,15只小猪从取暖箱下面特意留的缝隙里钻了出来,涌到母猪肚皮下面吃起了奶,柳海林笑得十分灿烂:“今年,它可是‘挂了帅’了!”

 

说到这,柳海林不紧不慢地跟我们算了一笔经济账:“今年正月的4窝猪仔每只都是按680块卖出去的,还有320块、400多块卖出去的,最低是280块卖出去的,今年总共卖出三百六七十只猪仔……”今年,镇村上户复核,张祖德家人均收入超过6000多元,实现稳定脱贫。柳海林悄悄地说,在今年年底前,她还有两件事情想要完成,一件是匀出2万元把家里的一楼铺上地板;另一件事是把右膝的手术做了,清除淤血,来年能够“好好走路”……

 

“我想着再贷些款,我有这么多后备母猪,到时候也不着急卖猪仔了,再建个新的猪舍,继续扩大养殖规模。”柳海林心里已经有了打算,对于对来,她也充满了信心。同行的镇村干部马上接过了话茬:“等你这3万元还清了,马上就可以继续贷款,小额信贷最高金额有5万元;市里还有个产业帮扶资金……”

 

种植、养殖,张祖德和柳海林辛勤耕耘在小小的“方圆之间”,通过发展多元农业和养殖业结合,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政策

推荐图文
推荐政策
点击排行